[教育] 我的白日夢:建議教育部應該要讓父母每年參加親子教養研習

★迴紋針的小叮嚀★
  • 「非商業性」轉貼這篇文章沒問題,但請在轉貼文章時將這篇文章的連結一併附上,非常謝謝您的貼心與尊重。
  • 飲食或消費記錄多半有時效性,請將發文日期列入參考,並在前往消費前先跟店家確認。
  • 本部落格商業合作文絕對標示清楚,絕無置入,請安心閱讀。

  • 教育部為了加強老師教學以及班級經營輔導的能力,鼓勵(但並未硬性規定)每個老師每年要參加研習課程。對此,以台北市我自己任教的科目為例,每週一的下午固定不排課,為的就是能夠讓我們參加研習課程。教書也教了好幾年,原本對研習課程並不十分熱衷的我,這幾年也開始漸漸覺得不足了,所以三不五時都會打開台北市教師研習網站,看看最近有沒有什麼自己有興趣的研習課程可以報名。

    晚上,當我照例在瀏覽研習網站的時候,看到好多國小國中都開出輔導與特教知能的研習課程。上圖就是我在同一頁面節錄下來的,而全部的頁面多達三、四十頁,可以看的出來,光就輔導與特教這部份的課程的選擇很多,涵蓋也相當廣。老師可以就自己班上孩子的狀況,或者自己有興趣的主題課程來報名,以充實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能。

    儘管不是所有老師都經常參加這樣的課程,但就我參加研習,還有我自己也擔任過研習講者的經驗來說,多半的老師都是非常樂意學習的,而且在聆聽的時候也都給予台上的講者十分熱情的回饋。也就是說,許多教育工作者,對於自己工作上的專業多半是抱著誠惶誠恐的心態,因為在第一現場遇到了教學或者輔導學生的問題,除了與同事討論外,他們也非常樂意多多參與這樣的進修課程,好讓自己在工作上更加順手。但說真的,他們搞不好辦公室裡還有幾個班的作業沒改完,班上的什麼事情還沒處理好,這些都得帶回家加班處理呢!若不是認真的老師,怎麼會想先拋下手頭的工作,舟車勞頓前往一個也許近也許遠或許熟或許不熟的學校、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坐在那裡吸收知識?既然教育部沒有硬性規定,而且參加這些課程也沒有補助或者獎金,那為的是什麼?

    當然是為了孩子。因為既然選擇當老師,心裡對孩子都會有使命感,會老是想著「我要怎麼把你教好?

    可是父母親呢?當爸媽的通常也不過就是那麼一次兩次,由其這年頭大家生的少了,那這一次兩次的經驗難道就足夠讓自己知道小孩子要怎麼教養嗎?

    我記得我剛開始教書的頭一年,班上有個小孩沉迷線上遊戲。他的媽媽非常擔心,某天晚上打電話給我,問我該怎麼教他的孩子。我心裡想:「呃… 我自己都沒小孩,連結婚都沒有,媽媽妳要問我怎麼教小孩,是不是搞錯對象了?」

    又過了一兩年,我才慢慢體悟出原因。老師每年要面對上百個學生,如果教書教的久一點的話,成千上萬的學生都有可能。所以老師對於某一個年齡層的孩子由於見多識廣,自然對於處理孩子的問題比較有經驗,而爸爸媽媽不過就這一個、兩個孩子,遇到問題自然就會向老師求助了。

    前一陣子,社會上對於「親職假」這件事情似乎有爭議,因為許多學校的學校日(家長會)可能都在父母親需要工作的時候舉辦,導致家長無法出席孩子的家長會。就我所知,目前許多學校都選在週間的晚上或者週六早上舉辦學校日。這的確對於很多父母親來說有一點困難度,由其現在經濟不景氣,爸爸媽媽拼經濟而無法參加家長會的情況多的不得了,因此我是非常贊成給予家長親職假的。但我也希望親職假不是白給,而是應該要明定家長參加孩子的家長會每年至少一次(一學年上下學期各開一次,共兩次),好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狀況。(請看這篇文章

    然而,除了出席家長會外,我也希望教育部也能夠像是對老師一樣,應該廣為開設給父母親參加的親職教育研習座談,鼓勵(甚至規定)家長每年應參加親子教養的研習課程(參加家長會可抵免部分時數),並且同樣給予公假,好充實自己在教養孩子方面的知能,同時也可以多多認識家中有同年齡的其他父母來交流意見,而且最主要的是,家長也藉此機會擔負起家庭教育這個最基本的責任,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各個年齡層遇到的狀況以及可能的問題。一起與學校老師合作,把孩子教好

    只是,在自己的部落格,作夢作的好自在。到了學校要處理學生的問題,淚水苦水也只能往自己的肚裡吞了。

    p.s. 教公民的偉老師傳給我看「家庭教育法」的連結,原來還真的有!只是誰在乎呢?

    One comment

    1. 我之前有次因為好奇所以去聽了人本辦的演講,
      在場有非常多的父母,可以感覺到他們對孩子的用心,
      以及擔心孩子們未來發展得不好的焦慮 😛

      如果能有不同學派的人來多多辦理這類型的演講,
      讓每個家庭能選擇適合的教養方式,就太好了~

    Comments are closed.